龍應台在訪問中提到很多年輕的讀者看完大江大海1949後, 會去問他們的祖父母關於他們在那個年代的事. 我看完之後也有這種感覺. 前陣子不知為什麼 某晚中文電視播放京戲or豫劇(sorry我才疏學淺對這方面無有涉獵), 我居然不像小的時候那樣對它一點兒也不感興趣, 當時對不像是普通話的口白很難聽得下去, 現在不會了, 而且也欣賞演員的身段. 小的時候每到爺爺奶奶家不是看五燈獎就是平劇. 晚上吃飯時間就是五燈獎, 白天就是平劇.
話說 我不是龍應台提到的二十幾歲年輕的讀者, 我的父母在1949年也經過逃難, 以前我也沒對他們這段過去有任何疑問, 正如龍應台在書裡及專訪中提到, 父母就像行道樹像家具一樣, 你不會對你的床的來歷會感興趣. 但是爸爸媽媽各自在那個時期跟著他們的父母安全平安地全家都到了台灣, 算是真的受到庇佑.
話說 我不是龍應台提到的二十幾歲年輕的讀者, 我的父母在1949年也經過逃難, 以前我也沒對他們這段過去有任何疑問, 正如龍應台在書裡及專訪中提到, 父母就像行道樹像家具一樣, 你不會對你的床的來歷會感興趣. 但是爸爸媽媽各自在那個時期跟著他們的父母安全平安地全家都到了台灣, 算是真的受到庇佑.
我媽媽說她當時年紀小, 很多事不記得了. 我爸爸的那段逃難的過程仍有待追溯之中. 好像有被塞到竹蔞避難???
我想到了我上次見到我舅舅時, 他說他在寫一些東西, 關於他自己和我外公講過的一些事, 我當時說那我也要看. 舅舅對看不見的東西一向有特別的感應, 他的故事一定很精彩.
舅舅大搖其頭, "不可以不可以! 這是寫來自己欣賞的, 不好意思給人家看!"
我說, "讓我們晚輩有機會多認識你, 不是很好嗎?"
舅舅一點不為所動, 再搖搖頭, 說: "掛掉了才可以看"
我馬上噤聲.
其實, 我還是蠻想看. 因為我剛剛才知道外公押了船運了機械到當時的大後方四川, 曾被授過紫色勳章, 本來在外公過世時要一起火化 ,但被外婆留下來做紀念, 現在可能在外婆骨灰罈裡. 這些是聽我媽說的, 我媽其實說的也不是很清楚, 多處有待考證. 因為她聽的也只是二手消息. 她很早就離家, 不像我舅舅阿姨們有時會聽外公提起往事 .
我對爺爺奶外公外婆來台之前的事幾乎一無所知, 以前我聽不懂他們的廣東話及鄉音很重的河南話. 我媽只偶爾提以前住海南島時怎樣怎樣, 可是除了她愛吃魚, 她在海南島的舊事我一樣也記不起來/都沒聽進去過, 舅舅一定都知道, 也許他都寫下來了.
我覺得大江大海這本書像是一個催化劑或是酶, 它讓讀者有興趣去尋根. 龍應台說年輕人當然要知道這些事, 才不會步上一樣悲慘的路.
大時代的動亂故事, 其實讀過聽過也在電視上演過, 可是不是從一個交織的網的角度去看的.
從不知道八百壯士逃出四行倉庫後就變成俘虜了.
龍應台的文字讓我不捨得放下這本書. 註解我都一條條看了.
我在想, 我的小小的共鳴, 有什麼意義?
我想, 其一, 人與人之間互相的, 真誠的關懷.
難怪我大哥看完書馬上就寄來給我看, 我也想把它跟我的王叔叔夏姑姑等分享.
我想, 其二, 它是個正面的能量.
一個震撼. 一個覺悟. 一個心法.
相關影片:
锵锵三人行 2009 09 23 普通人的一九四九 02
龍應台_1949深情凝視_1/5
龍應台新書發佈會
龍應台:60年從沒問過對方,痛在哪裡?
目送1949,龍應台的探索
我在想, 我的小小的共鳴, 有什麼意義?
我想, 其一, 人與人之間互相的, 真誠的關懷.
從我的親人, 到其他的父執輩的叔叔伯伯嬸嬸, 真的對這個topic有興趣, 就有機會縮短彼此之間年齡的,世代的,種族的距離.
我自己被觸動到的一種難以言喻的感覺...
我這裡起的化學作用, 還不知道最後方程式會寫到哪兒. 人生的方程式, 跟著觸酶酵素催化劑起不同的變化.
難怪我大哥看完書馬上就寄來給我看, 我也想把它跟我的王叔叔夏姑姑等分享.
我想, 其二, 它是個正面的能量.
一個震撼. 一個覺悟. 一個心法.
相關影片:
锵锵三人行 2009 09 23 普通人的一九四九 02
龍應台_1949深情凝視_1/5
龍應台新書發佈會
龍應台:60年從沒問過對方,痛在哪裡?
目送1949,龍應台的探索
爺爺1909出生,經歷了中國幾千年帝權轉換至民主政治的革命戰爭,軍閥割據的亂世;1930年讀河南大學中文系畢業前同時與奶奶成婚,放棄了赴日本深造的機會,1931年爸爸出世。
回覆刪除爸爸從小在鄉下的老姥姥家長大不在奶奶爺爺身邊,是個河南窮鄉下。
1937年蘆溝橋事變以後~1949年間我只知道爸爸和叔叔住過蘭州與重慶。
1949時年爸與叔叔在南開中學讀書,奶奶跟隨部隊已在台灣、而爺爺任職經濟部在廣州等船;
爺爺早一步等到船至台北與奶奶碰到面,而爸與叔仍在重慶;
爺爺與奶奶發了封電報叫爸爸去跟一位奶奶的朋友借了幾兩金子買了機票直飛台北,千鈞一髮一家人才能團圓!
爸那時 17~18 歲 。
那個竹簍是怎麼回事?
回覆刪除民國26年也就是1937年爸6歲叔4歲全家開始從河南往西遷移,奶奶是女中的校長,帶著學校往後方走,能搭火車時搭火車,有車坐時坐巴士,大多都是走路;運氣好還能雇到驢或是騾子,簍子呢!就是專放爸叔倆的特別座,從此奶奶長掛嘴邊的一句話就是她如何辛苦地走路逃難把他倆拉拔大;一路上到陜西的西安最後到甘肅的蘭州朋友家落腳。
回覆刪除1945年爸與叔到重慶南開唸中學才離開蘭州,1949年從重慶廣州找到爺爺才一起坐船到基隆。
問過爸,那位在重慶慷慨借金的貴人姓李,不過不知道現在是否還在世。
媽是民國25年也就是1936年在香港出生,1938二阿姨在廣西出生,1941舅舅在湖南出生,最後落腳在四川碁江苗寨子;這是公公在兵工80廠載運發電機入川的路程也是我們媽媽阿姨舅舅的出生史。
回覆刪除1949雙胞阿姨出生,公公全家在廣州(此時爸與叔在7.8月左右飛到廣州順便去中山公園玩,媽當時住在附近每每出門跑腿會經過中山公園,爸笑稱當時一定曾經有個ㄚ頭擦肩而過...),本不打算再逃了,結果公公要媽去廟裡求籤,13歲的小女生就懵懵懂懂地拿支籤回家,公公一看後就叫大家馬上打包跟部隊撤離,於是先到海南島,最後到了臺灣。
@ 塔克: 你以前就知道的嗎? 一直沒忘喔~
回覆刪除我回家去問的
回覆刪除下次要去問爺(帶幾個老婆餅說不定效果更好)
關於勳章,阿姨是這麼說的, 跟媽記的完全不一樣:
回覆刪除"哈哈!外公的勳章以前是我跟小阿姨的玩具,好像我們玩不見了,還是為了示好,送給小朋友了,總之以前我倆是很豪氣跟大方的耶!
現在想想真是可惜呀"